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張連城)記者近日從大鵬新區舉行的沙魚涌古村落項目新聞發佈會上獲悉,作為深圳首個實施改造保護工程的古村落——沙魚涌古村改造保護項目將於今年6月竣工並投入運營。屆時,沙魚涌集體經濟和原村民分紅將實現零的突破,同時,沙魚涌項目改造保護和運營模式等相關經驗,將對全市具有保護利用價值的古村改造起到借鑒的意義。
   古村亟待保護政府責無旁貸
   據新區掛點領導、項目新聞發言人孫新華介紹,沙魚涌古村位於葵涌河入海口東岸,是深圳東部最窮的村落,占地1.8萬平方米,民居98棟,全村93人既無分紅也沒錢買社保。辦事處、社區每年各資助10萬元給居民分紅,社保也由辦事處和社區資助購買。該村因歷史悠久,極具保護利用價值被列入深圳市實施保護和利用開發23個古村落名單。
   村民致富心切,古村亟待保護,政府責無旁貸。新區成立後,將其列為十大重點項目和民生重點工程。按照政府主導企業投資的思路,新區投入710萬元,改造了包括道路交通、水電、通訊、污水管網、停車場、登山道等市政配套設施建設。同時,組織新區、辦事處、社區幹部走街串戶,通過給居民算經濟賬、發展賬,統一居民訴求,形成了統一修繕、統一齣租,集體入股、村民分紅的沙魚涌模式。
   項目建設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就在此時,開發商卻因新區堅持嚴格保護生態及古村原貌的原則,最初設想的商業地產、拆舊建新和擴大建設範圍等願望無法實現而放棄了該項目。最終形成了目前政府投資修繕、企業市場運營、集體經濟入股、村民收租分紅的模式。
   歷史悠久生態資源豐富
   記者走訪了沙魚涌項目現場。古村坐落在葵涌河入海口,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村口一座百年曆史的古石橋橫跨山澗,挺拔的橋墩高達十餘米伸向葵涌河,橋身上“洪福橋”的字樣依稀可見,幾隻白鷺在紅樹林梢上盤旋飛翔。沿著項目一期工程鋪就麻面石板道路走進古村,嶺南建築風格白牆灰瓦的古建築與瓷磚貼面的“新樓房”交織分部道路兩旁。新區建管中心主任高俊合指著河口碼頭前的三間灰瓦古屋介紹說,這就是當年的海關舊址。據史料記載,沙魚涌村建於明朝,興於清朝,是惠州、東莞、寶安區域最繁華港口,有海關、銀號、典當、賭場、煙館等,在這裡從事搬運、經商的人員多達上萬人,有南粵“小北京”美名。古村周圍自然生態資源豐富,有紅樹林、濕地、百年古樹和飛翔的白鷺。當年營救香港文化名人登陸和東江縱隊北撤皆在村邊碼頭完成。
   五個功能區再現百年古村風貌
   記者看到,村中部分樓房和古屋都搭起了腳手架,施工單位的能工巧匠們正在忙碌地修複海關、銀號、當鋪、商號原來面目。
   高俊合介紹說,新區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總結了沙魚涌的經驗,制定出台了全市首個古村改造規範性文件《大鵬新區有價值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導則》和《大鵬新區有價值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暫行辦法》,不僅解決了古村落保護中必然遇到的產權歸屬、拆舊建新、利益分配、經營時限等四大難題,還對古村的建築、肌理、空間、景觀、密度、高低、風格、交通、生態等做了全面科學規範。同時,對政府各部門的職責做了詳細的劃分。
   目前,政府投資1820萬元實施的二期工程正是以此為指導規劃設計的。工程主要採用“修舊如舊”的綜合整治方式,再現古口岸、古商道、市井民俗、客家風情、紅色景點等特色景觀,同時增加村口牌坊、文化牆、迎賓亭、藝術廣場、美食廣場、碉堡瞭望塔等景觀。古村區域將分為紅樹林生態自然區、原居民居住區、休閑客棧區、藝術廣場區、碼頭區。二期工程預計今年6月底前完工。
   10餘家運營商有意運營該項目
   發佈會上,孫新華代表新區開出招商條件,在保護沙魚涌原村民利益的前提下,以保護利用古村落為主,以旅游開發為輔,適當引入小型旅游、參觀項目,使之在使用中得到永久保存。
   在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方面,項目運營公司每年向沙魚涌股份公司提供不少於50萬的收益分成,股民每人每年僅分紅一項將達5154元。另外,參與統租的居民平均每年增加租金收入3.13萬元。
   據負責招商的新區經服局局長曾國中介紹,目前,已有10餘家有意向的運營商到現場考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新區擬採用的運營方式是以友好協商租金的形式由股份公司與村民統一租用房屋,再由股份公司與合作方簽訂租約,確保集體管理的統一性,最終實現集體經濟、原村民、企業和社會多方受益的目標。  (原標題:沙魚涌古村保護項目6月竣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z09azkao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