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死學筆記 1 –後設生死學 空中大學 鈕則誠 教授主講 生死學有三問:1. 我從哪裡來? 2. 我往哪裡去? 3. 活在當下如何安身立命、自我實現? 前兩者交由宗教處理,在此,僅討論第三項。 人有兩種需求,首先,是生活上實際幸福的追求。但在生活經濟上得到有效的改善之後,人會在心中產生「活在當下該怎麼安身立命?」或「如何自我實現?」這種需求。尤其是當我們擁有越多,我們越會擔心是否會隨燒烤時失去這些──例如親人或者其他事物。 何謂「後設」?「後設」意指站在後面、外面看問題。例如,東方人和西方人對生死議題的焦點就有所不同。在西方,這門學問其實叫做「死亡學」,但在東方,連「死」這個字都很忌諱。故而談生論死是有文化差異,必須緊扣著不同的時空脈絡方能談得具體且深入。 「生死學」的概念首先由 傅偉勳 教授提出,出現於他在1993年所出版的專書《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傅 教授原本只想引介形成烤肉食材於1903年法國的死亡學,但是寫到一半時浮現出生死學的靈感,於是放入生命的議題擴充為生死學,談死也論生。 在西方,死亡學主要是探討悲傷、哀慟、悼念等與死亡相關反應的心理和社會議題,是經驗科學與社會學科。我國則朝向「人文關懷的學科」發展。二十世紀初,巴斯德的學生開創出老年學和死亡學兩門學科;前者不久便受到醫療界重視,後者卻到六○年代才獲得社會科學青睞。死亡學在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精神科醫師的推廣下烤肉開始進入校園,先是大學通識課程,再向下紮根於中小學,形成一系列的死亡教育。傅偉勳教授書中一開始所提到的,是西方國家以美國為主的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在台灣的發展1.死亡教育早在1979年便由健康教育學者 黃松源 教授引進臺灣,卻沒有受到重視。2.九○年代,「安寧照顧」的議題開始由醫療界提倡,死亡教育始隨之起步。3. 傅 教授的大作恭逢其盛,「生死學」蔚為流行。 傅 教授是任教美國大學的華人學者,專長為中國哲學居酒屋。他從儒、道、佛三家思想中領悟到中國哲學既談死也論生的特色,就結合東西方思想,而將死亡學擴充為生死學。在後來的著作中,他把生死學探討「生」的部分稱作生命學,其內涵即是中國人生哲學。4.生死學經過十二年的發展,如今已轉化為更為本土化的「華人生死學」。 資料由 陳玟秀 老師提供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酒肉朋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z09azkao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